2007年3月3日 星期六

喝咖啡聊是非

囉哩叭唆嘮叨後,歸咎所有問題與不滿的癥結是"人"的因素,打個比方:以在星巴克咖啡點購一杯拿鐵咖啡,也許在台北101的星巴克買一杯喝,又到新光也買一樣的喝,與去世貿的星巴克消費,在同一區域、同樣器具設備和原物料,分別由不同門市、不同的人員分別操做完成一杯固定的配方品項拿鐵咖啡;三杯咖啡再出挑一杯覺得好喝順口的,然後連續兩週,固定在同一門市消費,採固定品項不定時段消費,相信會有不同的體驗,再從中觀察那一位操作者較對味。理由:不論走到大型連鎖店或是個人的個性店,都會發生這種問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雙胞胎雖外型一樣,寫字的字跡不會一模一樣,興趣喜好也不回完全相同。

為什麼一罐易開罐的可樂,在便利商店售價為20元,到了五星級飯店卻點一杯可樂,改用玻璃杯裝,杯緣再加一片檸檬片裝飾,售價要120元再加一成服務費?同樣容量與味道,只差玻璃杯和檸檬片,環境由便利商店的路邊到飯店的客房或咖啡廳,價格差六倍。一杯卡布奇諾咖啡同樣是用義大利La Vazza咖啡豆,在QK咖啡售價是50元,換到老爸咖啡是100元;或許應該說是業主投資在硬體裝修與人事成本的支出,消費者或許不甚明瞭,一樣咖啡兩種價格(甚至不止),飯店業主投資二十多億元,一杯可樂汽水賣120元加一成服務費,老爸咖啡承租近百坪場地店面,一杯至少賣100元以上,這些均屬合理。因此,業者有立場將成本與利潤比例拉高,品質也要維持一定的品質;話雖如此,並不代任何人只要裝潢好些與場地大一點價格就能往上調,裝潢必須符合消防檢查,在看得到的地方手法,在看不到的地方更要守法與高於規定的投資。

附加價值是決定商品價格的主要項目之一,這些附加價值除了裝修費與環境間規劃,還會因需求不同衍生出的價值觀;許多的業者會以原本設計不敷使用,或是因應消費流行,恣意擴充更改原始設計,還是申請營業設計圖與實際裝修圖不符等種種的行為規避法條限制;商品設計販售與原始配方有所差異,用改良調整配方已符合客人口味,或是屏棄特色跟隨流行,採用時新低的工讀生取代專業培訓的人員等,皆為降低營運管銷費用,相對是棄消費者權益於不顧。消費者有時就是愛挑剔,硬是在路邊攤要有小吃店的品質,或到餐廳消費要五星級飯店的服務,囉哩巴唆的抱怨,與其如此,不要妄想貪小便宜的機會,至少服務業是一分前一分貨,沒能像製造業會有物價波動的隨機調漲。如今,是業者將消費者的胃口養刁,讓其需索無度,面對此等局面才是思考未來實施的方向。

花錢採購是為過程,之後的在使用中是感覺,整理感覺經過為體驗,結果是讚許還是抱怨?我們是會常花錢來滿足慾望需求,哪怕是買個冰淇淋滿足口腹之欲,高興滿意就是享受,卻也有不滿意時又要付錢買單,付的心不甘情不願,花錢買氣受;所以,有的時候在消費前,先打聽,再觀察,最後親身體驗比較,事前是花時間費事,事後的後悔成分會比較少。如何避免遺憾與委屈,用嘴多問,詳細詢問,畢竟事前多聽說明,比事後聽到解釋時的感覺,哪個舒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