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6日 星期一

喝咖啡聊是非

相信有自己沖煮咖啡習慣中的部分人士,對於咖啡豆一定講求新鮮烘焙,將「新鮮度」視為第一要件,販售價位其次, 因為新鮮貴一點是可以接受的。就"新鮮"的解釋是生豆烘焙後,冷卻後直接取用沖泡,沒有進入儲放待售的階段。不錯,新鮮的確是佔有優勢,卻也有容易被忽略的問題,例如:生豆運輸過程的包裝與儲存條件,店家購得生豆後,取用烘焙前的儲放條件及烘焙時的環境與烘焙技術等,均為重要課題;現代運輸業繁盛,運輸速度不是問題,過程卻是問題;烘焙時環境天候均是重要參數,冷卻時的環境也要講究,每個環節都輕忽不得。
其實,在選購烘焙好的咖啡豆時,需注意"眼見不一定真,耳聞不一定好",先檢視包裝材質與樣式,查看封裝日期,如果可以當場沖泡試飲,親手調理,親口品嚐才是真。包裝袋一定要採用不透光與有單向透氣孔的規格,裝填日期與保存期限;如果是鐵罐裝則須檢是外觀是否完整,裝填日期與保存期限。至於,保存的方法,是存放於溫度穩定不易變動,乾爽陰涼避免靠近熱源或光線直射的地方;能用密封罐裝或是可抽成真空的真空罐,購買時,如有半磅的包裝是最優先選擇,若最小包裝為一磅裝,煩請店家將一磅分裝成兩包半磅裝。
在 2002 年的一次機會去日本參觀咖啡烘焙廠,像是"劉姥姥逛大觀園",卻讓我更佩服日本人對技術的專精執著與從"仕"職業的認同感與榮譽感。再現場的烘焙師最年輕資淺有 13 年多,資深有的23年,就連包裝區的歐巴桑也有二十多年的.或許對他們而言,這是一份養家餬口的工作,,是一門技藝學問。從觀察烘焙師的工作內容談起,烘焙一鍋 60 kg 約 22 分鐘,每天上班 8 小時,平均每天烘焙 16 至 20 鍋約在 1000kg 上下,烘焙師們都按部就班的觀察過往筆記的紀錄,不厭其煩的紀錄每個固定項目與過程時間的細節,按照所有標準程序操作,看不到一絲鬆懈怠慢的神情舉止;不會因年資長的就輕忽怠慢,就年少資淺者就勤翻筆記與前輩討教。如果說員工是被公司餋養,如說公司朔造向心力;就烘焙的成品其風味口感穩定,相較同款不同批號的商品幾乎沒有差異。
扯這些只是想說明,職業是需要以服侍的心態看待,工作是被細心照顧的用呵護形容也不過分;成功是需要努力,有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經營一家店面,只有努力是不夠的,還需多一份堅持。雖然短期內不能被消費者知道認同,但是,努力堅持下去就有被了解欣賞的機會。
ps.寫到這裡已經"有人告知"我不要寫的太露骨,開始有人關心,這會讓大家生意難做。

2007年2月25日 星期日

喝咖啡聊是非

林林總總要談的很多,從貼近消費者的觀點談起,喝一杯咖啡的理由:找杯咖啡喝趕走瞌睡蟲,只想聞一聞咖啡味,找個地方窩一下,忙裡偷閒休息一下,找一個傾倒情緒垃圾的對象,因為無聊想找人聊天,朋友或客戶相約,許多的理由;為何消費者會持續再同一家店消費而不隨便更換場所?理由:價格便宜,地點近住家或公司,品質穩定,停車方便,服務好等,答案有可能單選,絕大部分會是複選.例如:拿紙杯或是塑膠杯喝咖啡,是便利省麻煩與衛生,飲用時嗅覺中咖啡就會因此多了紙杯味或是塑膠味,再者保溫效果差溫度下降,喪失品嚐味道的樂趣.又如:不講究咖啡品質的消費者,要的也許是一個放鬆的環境,尋覓一個暫時抽離繁雜的工作環境享受片刻自由.

所以,咖啡店(廳)不單純只是販賣咖啡飲品;服務精神(品質)也是商品之一, 消費者面對這一切的態度,必須去苛求商品品質與服務品質,也許精於品嚐的少之又少,懂得分辨好壞的只佔少數,雖不是要大家裝腔作勢的挑剔刁難,卻要謹守消費原則,不要讓自己的權益受損,細細品味每一杯咖啡,可以做筆記追蹤,比較自己所喝過的咖啡,篩選出自認滿意的咖啡.

消費族群面對花招百出的經營者,或說是經營者面對要求甚多永遠不滿足的消費者;在各自用消去法得到的共同點是:消費合理,品質穩定,服務態度良好,環境舒適.其實,消費者很好招呼,需要被尊重的感覺.花錢容易賺錢難,怎樣讓花錢買東買的心甘情願物超所值的感覺?先慎選咖啡品牌與適合的咖啡,如不挑品牌就找固定的咖啡調理師.能稱為咖啡調理師是對咖啡豆品質要求,調理過程的講究和成品品質的堅持.因為,調理師的把關消費者才有保障.
咖啡原物料業界相關的另一個是烘焙師將生豆烘焙出該有的味道,形容的過於簡單,卻是最不容易做好.目前台灣的開個性咖啡店的人,幾乎是調理師兼任烘焙師.

2007年2月24日 星期六

喝咖啡聊是非

必須先聲明立場:第一項是人是不願意被說服的動物;第二項是[事前說明]與[事後解釋]何者容易被接受?第三項是彼此需懷抱包容與理解的心態,不能以主觀排斥和否定看待ㄧ切,如此才有討論的空間,請謹守30%的主觀立場,保留70%的客觀立場.
常被消費者掛在嘴邊的話:便宜沒好貨,貨比三家不吃虧.實際上,ㄧ般物品銷售的合理價格是店家精算後所標售價,如果,需要折扣促銷想必也要符合成本考量,因為, [殺頭生意有人作,賠錢生意沒人作],儘管標價已跌破該有行情,便宜就是沒好貨,相對貴的卻不一定是好貨.在商言商其實講究商品品質固然很重要,可是相較之下店家的誠信更重要.因為,商品品質是可以要求改進;但是,信用是要求不來的.言歸正傳,喝ㄧ杯只要喝的順口沒有不是的情況發生,再者就是經濟能力負擔得起,其次,再考量環境與服務.如果,有親自沖泡咖啡的習慣,就還需要考量到店家的咖啡豆的品質與儲放條件.
要談的很多很瑣碎,因為,判斷 認定 喜好 是非常主觀,飲品品質優劣是如同瞎子吃湯圓 -- 心裡有數,不是販售用品吆喝會有像老王賣瓜 -- 自賣自誇的情況.在現有的通路品牌中,有日式,義式與美規義大利式咖啡,消費者需要依照本身機能健康狀況做商品選擇,需要選擇飲用時機,需要選擇飲用器具,等的貼心考量;今日不論店家設定客戶層,ㄧ切均已客戶優先作為原則,可是,商業掛帥的時代似乎感受不到這溫暖.

2007年2月23日 星期五

喝咖啡聊是非

目前,咖啡相關的銷售市場行情紊亂,理想性的開店與實際市場經營衝突等問題而倒店的的情形多不勝枚舉;亦或原物料供應市場也是如此.若以經營者的角度看待這市場問題,其實,有許多人將開咖啡店想的太簡單,記得看過一份問卷調查結果是,在台灣有25%的受訪者有想過或有計劃要開咖啡店依原當老闆的夢想,在這(25%)其中的5%受訪者是有付諸行動,又付諸行動(5%)中僅有2.3%的店家有營業超過三年;因此,咖啡店這服務業不好經營,理由有二:一是技術門檻不高且資本額也不會太高,相對同質的同業競爭者多;二是咖啡屬於ㄧ般的服務業,除同業競爭對手外,還有相關飲品的競爭者,如:茶品,果汁,飲料果汁等有重疊性的銷售商品.可是仍然有人懷抱夢想前仆後繼地展店,對經濟活絡不失為一件好事.
縱觀現今市場上的咖啡店(廳)為因應市場需求貼近實際的消費市場,區別由消費價位的高低,消費環境是客席內用和外帶,餐點提供方式等等,各自篩選消費客層.可是,目前市場供需是失衡的狀況,加上品質良莠不齊,自然造成部份商家被市場淘汰,主因在於咖啡的專業知識技術與商品品質的控管的被忽視.起因於進入門檻低和成本不高,技術品管部份就被犧牲;例如:店家為節省人事成本,大量招聘工讀生取代正職人員,卻又不嚴格要求製作品質.甚至,是店家主人只出錢不管事的也有,那想不倒店都難.所以,開店是ㄧ門學問,喝咖啡也講究學問.
想要快樂的喝咖啡聊天,就需要基本常識,曾經有人問我:喝純咖啡不加糖不加奶精的人是不是比喝咖啡加糖加奶精的人厲害?我的答覆是:喝純咖啡是品嚐咖啡的原味,而喝咖啡加糖加奶精是個人習慣.其實,至於,只喝純咖啡是要求咖啡豆的品質要好,調理的技術要穩定以及使用精緻器具的享受.ㄧ杯單價高的咖啡是否就是咖啡豆品質好?ㄧ磅高價位的咖啡豆是否真的物有所值?三十五元一杯的咖啡是否物超所值?等問題的問號一堆;由ㄧ顆咖啡豆到一杯咖啡可以扯一堆話題,如果,要回答這些問題,有些是很主觀的答案,有些需要理性客觀的立場,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認同.

待續.....